為什麽蜀漢後期人才雕零

首頁

蜀漢後期執掌政權的一直是諸葛亮丞相府集團,所以歸根結底,蜀漢後期的人才問題,應該歸結為諸葛亮丞相府的問題。

我們可以對照看一看同一地區的相反表現。比如說,同樣是益州,劉璋統治時期怎麽樣?

我們知道,劉備進益州的時候,劉璋麾下有大量人才投奔劉備,並且在後來的戰鬥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。但是劉璋始終處於暗弱地位,益州這些人才在劉璋時期也不具備全國性影響力。

比如說翼侯法正。他是劉備謀主。他在劉璋時代換才不遇,一開始只是個縣令,後來做了軍議校尉也被人排擠(建安初,天下饑荒,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,久之為新都令,後召署軍議校尉。既不任用,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,誌意不得。《三國誌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》)。如果法正就這麽在劉璋時代過去了,可能我們會說,劉璋手下為什麽沒有什麽優秀的軍事人才。

比如說髡賊彭羕。他是龐統、法正聯名舉薦的軍事人才(統大善之,而法正宿自知羕,遂並致之先主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》),諸葛亮也要「外接待」之(諸葛亮雖外接待羕,而內不能善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》)。平時負責為劉備進行軍事部署,安排將領軍事任務(先主亦以為奇,數令羕宣傳軍事,指授諸將,奉使稱意,識遇日加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》)。在劉璋時期只不過是書佐,而且還被劉璋處以髡鉗之刑,沒為奴隸(羕仕州,不過書佐,後又為眾人所謗毀於州牧劉璋,璋髡鉗羕為徒隸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》)。他一生中的高光時刻都在劉備時期。

在三國演義中,諸葛亮的形象是經常調度關張、部署軍事的,可以說,這就是結合了法正、彭羕的歷史真實而設計的。由於本身的形象被借用了,這也導致他們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很單薄。

可以說,法正、彭羕都屬於頂級人才。但是,這樣的人才在劉璋時期就是邊緣人物。

他們的命運在劉備入蜀時開始發生了關鍵轉折。法正成為劉備的謀主,死後獲得了翼侯的謚號。他是劉備生前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。彭羕成為劉備的口舌,替劉備傳達命令安排任務。值得一提的時候,在法正去世時,彭羕再度遭遇到了劉璋時期的命運。

俗話說,兵熊熊一個,將熊熊一窩。劉璋時期益州人才的遭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

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,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長。

    上令封德彜舉賢,久無所舉。上詰之,對曰:「非不盡心,但於今未有奇才耳!」上曰:「君子用人如器,各取所長。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?正患己不能知,安可誣一世之人!」(《資治通鑒》)

能不能用人,能不能發掘人才,這是評判封建時代統治者的是否賢明的基本標準之一。

我們在知乎上經常看到一類問題,類似於這樣:

   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,怎麽那麽多優秀的將領都是他老家附近的啊?
    為什麽劉邦、劉備、朱元璋等草根皇帝,在起兵之初遇到的幾個人都是當時最牛的人才,是巧合麽?
    為什麽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,而且都很牛逼,而他們之前有吹鼓手、賣席子的、賣狗肉的、趕馬車的?
    為什麽形如劉邦,朱元璋他們身邊的人才很多都是自己鄉里身邊的人,全國那麽多的人才都恰好聚在那一片嗎?
    為何近代的湖南出了許多英傑?是巧合還是必然?

對於這些問題,很多人做了回答。

    那是因為劉邦厲害。 任何一個單位,你會發現,那些口碑好的領導,周邊全是能人。領導對下屬欣賞,下屬對領導信服,而且這些領導去了哪里,哪里就風生水起。而那些口碑差的領導,他認為他周圍是一群SB,周圍人卻同時認為他是SB,外人看這個團隊也是相當無語。好的領導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知人,容人,用人。了解你的優點,容忍你的缺點,挖掘你的潛力,給你平臺,讓你進步;互相幫助,共同成功。為什麽劉邦的很多發小都能夠帶兵打仗,而且都很牛逼,而他們之前有吹鼓手、賣席子的、賣狗肉的、趕馬車的。
    固然有天賦的原因 但更多是他們能把手下人 百煉成鋼(練出來)為什麽形如劉邦,朱元璋他們身邊的人才很多都是自己鄉里身邊的人,全國那麽多的人才都恰好聚在那一片嗎?

蜀漢是有很多人才的。比如說平定南中的李恢就是劉備親自選拔的(先主笑曰:"孤之本意,亦已在卿矣。"遂以恢為庲降都督,使持節領交州刺史,住平夷縣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李恢這個人怎麽樣呢?

很多人崇拜諸葛亮,對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十分佩服。但是,歷史上平定南中的功勞實際上都是李恢的。諸葛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實比較負面。

李恢是劉備生前從當地提拔重用的重要人才,在蜀漢只有一州之地的情況下,被劉備任命為交州刺史,處理南中事務(先主笑曰:"孤之本意,亦已在卿矣。"遂以恢為庲降都督,使持節領交州刺史,住平夷縣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由於劉備東征失敗,南中叛亂,蜀漢考慮發動大軍征討。

一開始諸葛亮要親自南征,引發了巨大的政治風波(時南方諸郡不賓,諸葛亮將自征之,連諫以為"此不毛之地,疫癘之鄉,不宜以一國之望,冒險而行"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》)。

因為按照劉備的臨終部署,諸葛亮的身份有些類似於張昭,掌握的是文政。軍事方面,劉備沒有安排實際上的主帥,只是以李嚴為中都護,其他方向上基本保持了原有軍事建置(三年,先主疾病,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;以嚴為中都護,統內外軍事,留鎮永安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》 )。

因此,蜀漢不同意諸葛亮以丞相身份掌握軍事權力。

但是,諸葛亮堅持要兼掌文武,並與丞相府長史王連發生激烈沖突。

最終,王連暴卒,諸葛亮得以統兵南征(建興元年,拜屯騎校尉,領丞相長史,封平陽亭侯。……亮慮諸將才不及己,意欲必往,而連言輒懇至,故停留者久之。會連卒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》)。

這種搞到政治高層死亡才得出結論的政治鬥爭是極其激烈的。

諸葛亮南征時出現了重大戰略失誤,幾乎導致李恢戰死。憑借隆中對,諸葛亮素有戰略名聲,很多人認定諸葛亮擁有傑出的戰略能力。但在南征時,由於諸葛亮的戰略安排,竟然發生了諸葛亮大軍與李恢隔絕、導致李恢被圍的兇險情況(諸縣大相糾合,圍恢軍於昆明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當時,諸葛亮軍與李恢軍相距遙遠,李恢遭到南中叛軍合圍,並與諸葛亮失去聯系(時恢眾少敵倍,又未得亮聲息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那麽局勢怎麽扭轉的呢?

在生死存亡之際,外無援兵的李恢絕地反擊,擊潰強敵,掃平戰區,一直打到與諸葛亮恢復聯系(紿謂南人曰:"官軍糧盡,欲規退還,吾中間久斥鄉里,乃今得旋,不能復北,欲還與汝等同計謀,故以誠相告。"南人信之,故圍守怠緩。於是恢出擊,大破之,追奔逐北,南至槃江,東接牂牁,與亮聲勢相連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幾乎導致一方統帥敗死,這是嚴重的戰略問題。可是,諸葛亮有隆中對這樣的強對,一般都認為他有很強的戰略能力,那麽我們不能認為這是他的能力問題。

除非我們承認,諸葛亮從隆中對就有「千里之遙二分兵力」的問題,在戰略上問題很大。那麽,只有承認諸葛亮確實缺乏戰略能力,那麽才可以認為這種低級失誤不是故意的。

但是,到底如何姑且不論,總之,差點把重要的人才害死。

諸葛亮處理南中事務存在巨大錯誤,直接導致南中復叛、一批蜀漢忠良死於南中,誤了大事。

我們知道,人才匱乏是蜀漢遇到的重要困難,盡量避免人才損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。在這樣重要的工作中,諸葛亮做得好嗎?

南中剛剛平定,多人建議諸葛亮留置兵力進行鎮撫,防止死灰復燃。嚴防死守新叛地區,這是很常見的建議。

對此諸葛亮予以拒絕,以所謂攻心為名全面撤軍(或以諫亮,亮曰:"若留外人,則當留兵,兵留則無所食,一不易也;加夷新傷破,父兄死喪,留外人而無兵者,必成禍患,二不易也;又夷累有廢殺之罪,自嫌釁重,若留外人,終不相信,三不易也;今吾欲使不留兵,不運糧,而綱紀粗定,夷、漢粗安故耳。"《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》)。

並且,將一些在叛亂中面對叛軍堅持抵抗的官員調動到異地。

不久,南中復叛,當初為蜀漢堅守的官員因為被調動到了新地方,不熟悉環境,也無可用之人,紛紛被殺(後軍還,南夷復叛,殺害守將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及丞相亮南征討闿,既發在道,而闿已為高定部曲所殺。亮至南,上表曰:"永昌郡吏呂凱、府丞王伉等,執忠絕域,十有餘年,雍闿、高定偪其東北,而凱等守義不與交通。臣不意永昌風俗敦直乃爾!"以凱為雲南太守,封陽遷亭侯。會為叛夷所害,子祥嗣。而王伉亦封亭侯,為永昌太守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這樣一來,就有一批經過叛亂考驗的、可靠的、優秀的人才被殺。

這樣的損失是短期內難以恢復的。

我們說到,在諸葛亮撤軍後,南中復叛。因此,諸葛亮沒有能夠平定南中。那麽南中最後是怎麽平定的呢?

南中徹底平定,是李恢獨自出征解決的(後軍還,南夷復叛,殺害守將。恢身往撲討,鉏盡惡類,徙其豪帥於成都,賦出叟、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,充繼軍資,於時費用不乏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一般人覺得,諸葛亮平定南中,為國家冒了巨大風險、承擔了重大任務。比如《出師表》有「五月渡瀘,深入不毛」等表述。還有人認為,諸葛亮平定南中,取得了「軍資所出,國以富饒」的成績。但是現實情況是,諸葛亮沒有平定南中,反而導致了南中復叛、忠良被殺。李恢二次平定南中,才為蜀漢取得了「軍資所出,國以富饒」的成績,而這屬於替諸葛亮擦屁股。換言之,從南中之戰來看,諸葛亮的首戰十分失敗,導致蜀漢從政治上和人才上、從中央到地方都遭受了重大損失。

李恢是劉備親選的人才。

因為平定南中,李恢受到了很多獎賞。具體來說是這樣的:

不久,諸葛亮以與東吳達成了瓜分天下的協議為由,解除了李恢交州刺史的職務,改為建寧太守,令其回家鄉做太守(建興七年,以交州屬吳,解恢刺史。更領建寧太守,以還居本郡。《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》)。

抱歉,我似乎說錯了,這似乎不是獎賞。那我還能怎麽說呢?對於一個從小看著三國演義長大的孩子來說,諸葛亮是心中的偶像啊。可是他有功不賞、立業反罰,這樣的行為是有損形象的。我能直白地說他不好嗎?

歷史上有人做過比這更直白的做法。

西漢時代,大將陳湯在西域斬殺匈奴單於,號稱「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,以示萬里,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」(《漢書 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》)。

西域當時屬於涼州,名義上是敦煌太守的下屬。

可是後來,已經儒家化的西漢一再對陳湯進行政治打擊,最終將他流放到了敦煌,於是達成了「宜流放示眾西域蠻夷之間,以示萬里,明衛強漢者雖功必罰」的反面效果。

一直到他臨終前,敦煌太守上書稱:「湯前親誅郅支單於,不宜近邊塞。」漢朝才將他遷移到了安定(久之,敦煌太守奏:「湯前親誅郅支單於,威行外國,不宜近邊塞。」詔徙安定。《漢書 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》)。隨後議郎耿育又說:「卒以無罪,老棄敦煌,正當西域通道,令威名折沖之臣旅踵及身,復為郅支遺虜所笑,誠可悲也!至今奉使外蠻者,未嘗不陳郅支之誅以揚漢國之盛。夫援人之功以懼敵,棄人之身以快讒,豈不痛哉!」這才得以返回長安(議郎耿育上書言便宜,因冤訟湯曰;「延壽、湯為聖漢揚鉤深致遠之威,雪國家累年之恥,討絕域不羈之君,系萬里難製之虜,豈有比哉!先帝嘉之,仍下明詔,宣著其功,改年垂歷,傳之無窮。應是,南郡獻白虎,邊陲無警備。會先帝寢疾,然猶垂意不忘,數使尚書責問丞相,趣立其功。獨丞相匡衡排而不予,封延壽、湯數百戶,此功臣戰士所以失望也。孝成皇帝承建業之基,乘征伐之威,兵革不動,國家無事,而大臣傾邪,讒佞在朝,曾不深惟本末之難,以防未然之戒,欲專主威,排妒有功,使湯塊然被冤拘囚,不能自明,卒以無罪,老棄敦煌,正當西域通道,令威名折沖之臣旅踵及身,復為郅支遺虜所笑,誠可悲也!至今奉使外蠻者,未嘗不陳郅支之誅以揚漢國之盛。夫援人之功以懼敵,棄人之身以快讒,豈不痛哉!且安不忘危,盛必慮衰,今國家素無文帝累年節儉富饒之畜,又無武帝薦延梟俊禽敵之臣,獨有一陳湯耳!假使異世不及陛下,尚望國家追錄其功,封表其墓,以勸後進也。湯幸得身當聖世,功曾未久,反聽邪臣鞭逐斥遠,使亡逃分竄,死無處所。遠覽之士,莫不計度,以為湯功累世不可及,而湯過人情所有,湯尚如此,雖復破絕筋骨,暴露形骸,猶復製於唇舌,為嫉妒之臣所系虜耳。此臣所以為國家尤戚戚也。」書奏,天子還湯,卒於長安。《漢書 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》)。

「令威名折沖之臣旅踵及身,復為遺虜所笑,誠可悲也!」

這就是諸葛亮對李恢的處置。

那麽為什麽蜀漢在劉備時期有大量人才,到了劉備一死,人才就雕零了呢?根據其他地方人才爆發的情況反過來看就行了。

那麽,諸葛亮是因為能力局限,才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嗎?

並不是。

我們可以看一看他是怎麽為自己的子孫精打細算的。

諸葛亮為自己的子孫留下了深厚的政治遺產。

公元227年,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出世。次年,諸葛亮的義子諸葛喬去世(《三國誌》認為他去世於223年,但是很多觀點認為他去世在和諸葛亮一起駐漢中的時期,所以應該是228年)。這樣,主要繼承了諸葛亮政治遺產的就只有諸葛瞻(諸葛瞻出生和諸葛喬去世這兩件事應該是沒關系的,只是造成了諸葛瞻單獨繼承遺產的影響)。

通過諸葛亮丞相府的長期執政,諸葛瞻繼承了諸葛亮的政治遺產。最後蜀漢滅亡,就是因為曹魏抓住了諸葛瞻即將全盤繼承遺產、姜維不願意交出軍隊的關鍵敏感期動的手。

我們可以看一看事件的整個過程。

劉備死後,蜀漢政權一直控製到諸葛亮丞相府手里。

諸葛亮在的時候,丞相府主管一切,並且以外朝身份,越權直接管理內朝,告訴劉禪在宮內用什麽人不用什麽人,不但操控內廷人事,還要操控內廷軍事。要知道,這是曹操挾持漢獻帝時才會做的事情。有的人會覺得,劉備讓劉禪父事諸葛亮,所以諸葛亮有權這樣做。那麽我要提醒一下,劉備讓劉禪父事諸葛亮的時候,沒有給諸葛亮兵權。劉備死前,蜀漢的兵權是分散在多人手里的。比如身在江州的中護軍李嚴,身在漢中的大將魏延,身在南中的大將李恢,以及由宮廷宿衛為主的中軍。但是後來劉禪父事諸葛亮的時候,諸葛亮手里有文武大權。這是董卓曹操才有的權力。與董卓曹操相似的是,這些權力並不是劉備給的,而是諸葛亮自己弄來的。特別是劉備讓劉禪父事諸葛亮的時候,諸葛亮沒有親兒子。

到了諸葛亮去世的時候,劉禪依舊沒有掌握權力。我們都知道,當時爆發了內亂,劉備生前留下的諸多大將中的最後一個,魏延,被殺。時人認為魏延應該不會叛亂。小說里也只能硬說魏延有反骨,說明實在也找不到什麽理由。

諸葛亮去世時,蜀漢權力移交是以丞相府官員密謀的形式決定的,還爆發了內戰。最終,曾任丞相長史的蔣琬以所謂諸葛亮生前密指的理由,全面接管了權力。

什麽是生前密指呢?就是誰也沒見過、說有就有的東西。對此楊儀十分不滿,說要是自己當時要是投靠魏延……

等到蔣琬死後,接手權力的人是誰呢?是同樣出身於丞相府的費祎。在楊儀之亂中,他上竄下跳與各方密談。費祎原來是劉禪的太子舍人,後來支持諸葛亮南征掌握軍隊,諸葛亮凱旋時給了他「參乘」的「禮」遇。這個驂乘不是指與皇帝同乘,而是與諸葛亮同乘。

與費祎一起的人是董允。作為費祎的副手,董允從小就常與費祎共遊。諸葛亮在的時候,點名要後主聽取他的意見,作為統率宮中兵馬的官員,董允常常越過上級郭攸之去幹涉後主事務。就這樣一個跋扈犯上之人,卻號稱「守正」。

呂乂,接替董允做費祎副手。史書說他能力很強而名聲很差。他曾代替魏延做漢中太守,為諸葛亮提供後勤。

只有一個陳祗,比較能夠聽從劉禪的指示。那麽他是什麽人呢?他是許靖的親戚,但也是費祎提拔起來的。這是蜀漢政權距離諸葛亮丞相府最遠的時期。

在陳祗死後,權力繼續在丞相府流轉。

曾任丞相府令史、相府主簿的董厥掌握了權力,並與姜維、諸葛瞻分享權力。

姜維呢?姜維,出身涼州,在蜀漢全無根底,卻被諸葛亮親自擢拔,負責軍事,逐漸成為大將軍。這樣孤立無援的年輕小子,很多人都願意用。而且,用完就扔。自古以來這樣的事情多了去了,很多飛速晉升的新貴一兩年連三年就被殺死了。現代社會不那麽容易死人了,好得多,但是一出事也是前途盡毀,所以剛上班的時候會有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不要出頭。

然後就是諸葛瞻。

諸葛瞻,諸葛亮的親兒子。生於公元227年,諸葛亮寫《出師表》的同一年。一直到公元243年,17歲的諸葛瞻娶了公主,被封為騎都尉。

244年,諸葛瞻18歲。在諸葛亮去世10年後,蔣琬死前兩年,18歲的諸葛瞻成為羽林中郎將。

此後到公元260年,16年間,諸葛瞻在蔣琬、費祎、陳祗、董厥執政期間,或者說,在丞相長史、參軍、令史等人執政期間,從羽林中郎將、射聲校尉、侍中升遷到了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,歷經軍政要職。

至261年,34周歲的諸葛瞻已經「為行都護衛將軍,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」,同時掌握了軍事與文政權力。

然後?

然後諸葛瞻準備了一份奏疏,準備上表劉禪,解除他名義上的上級大將軍姜維的軍事權力、降職為刺史。姜維見勢不妙,躲在外面不敢回來。於是諸葛瞻也一直沒有正式上表。這個時候曹魏打了過來,蜀漢滅亡。

這個過程,差不多就相當於家族企業的老董事長死後,他的兒子接任成為新董事長,然後主管企業的總經理一直都是老總經理和老總經理的秘書班子。不但如此,董事長秘書、司機甚至保安都是老總經理指定的。等到老總經理去世了,老總經理的大秘被幹掉,二秘據說是老總經理最喜歡的人,被推為新的總經理。二秘死了,三秘又來了。三秘死了,四秘又接手。四秘死了,五秘又接手。然後五秘幹著呢,老總經理的兒子要做新總經理。整個過程,老董事長的兒子新董事長都背著「經營不善」、「管理無能」的惡名。連身邊的秘書保安都是總經理管著,都成這樣了,新董事長還能怎麽管理?

這個兵權的問題也有很意思。老董事長死的時候,讓新董事長將老總經理當父親看待,然後將資金部門分到了幾個大區,沒讓老總經理管(白帝托孤)。但是他過世以後,新總經理借著地區業務的幌子,自己跑到各個大區去做業務,撤了各地的大區經理,把資金都收攏到了自己手里(非要以丞相身份出征南中,為此逼死了劉備留給他的長史王連。北伐,調虎離山除掉李嚴)。等到老總經理臨死的時候,他把所有的錢都攥在手里,董事長的賬上一分錢都沒有。總經理的秘書們和大區經理打了一架,最後一個秘書帶著錢回來了,說他是新總經理(魏延之亂)。後來總經理一直都是總經理秘書在做,一直做到老總經理的兒子長大,準備移交給他。然後呢,這個時候老總經理提拔的一個沒有背景的外來戶不願意了,他帶著錢在外邊投資,公司賬上一分錢都沒有。老總經理的兒子那不到錢,也不敢動他。這樣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,別的公司看準了機會跟他們打起了商戰,這個公司的資金周轉沒跟上,資金鏈斷裂,垮了。

這整個事兒辦的,都不像是老總經理沒有私心的樣子。

有的人不承認諸葛亮能夠如此為自家精打細算,非要說諸葛亮死後只留下了「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頃」。這就好像討論那個家族企業的老總經理,說他死後只留下了兩套房子三輛車。那點小東西人家看眼里了嗎?國外很多富豪,都是將家產放到投資基金里面,然後讓自己的兒子去管理基金。要是算賬面上的遺產,往往都是很少的。有些富豪甚至會將家產變成慈善基金,以避免高額的遺產稅。有些不明事理的人,甚至會歌頌「長良心的富豪」,說他們將家產都做了慈善。討論一個政治人物,只討論他賬面上的家產,不討論他的政治遺產,這就是蠢得冒泡啊。

在這樣的環境下,只有姜維才能得到重用啊。因為他在面臨被奪權的威脅時,只能跑到外面去避禍。

當然了,不排除有的人能夠穿越歷史一千多年,不從行動而是從內心,直接猜測諸葛亮有無野心,以及直接猜測劉禪的內心。據有的人說,諸葛亮有沒有野心,劉禪最清楚了。然後他們舉出劉禪的行動,說劉禪認為諸葛亮是沒有野心的。由此可知,要知道劉禪心里清楚不清楚、清楚什麽,還是要看行動的。那麽劉禪到底是不是最清楚的,我沒有辦法穿越過去,也只能看行動。

要做判斷,只能依靠當時人們的實際行動。

從實際行動上來說,劉禪有一個大臣,曾經是劉備的親信,經常陪伴劉備去接待賓客。在劉備死後,這個人就去追隨諸葛亮,伴隨諸葛亮左右。在諸葛亮去世前,魏延與這個大臣爆發激烈沖突,將他從前線攆走,迫使他離開諸葛亮身邊,留在朝中。然後,劉禪借題發揮,殺了這個大臣。再然後,諸葛亮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拖在外面不回朝,一直到死在外面。接著諸葛亮集團就殺了魏延。

到了多年以後,西晉的朝堂上,人們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。劉禪是這樣回答的:「此間樂,不思蜀。」從這個判斷來說,諸葛亮,或者說諸葛亮丞相府集團,到底有沒有野心,劉禪是有著自己的判斷的。

因此,從行動上來看,我覺得劉禪有著自己的判斷,而且他的判斷似乎與某些人說的相反。

我不打算一次就說服他們。實際上,我發現他們已經明顯已經松動了。當然,我這樣一點面子不留,他們可能會反抗一下。


  • 蜀漢為何不向其他方向發展反而北上
  • 拯救蜀漢走出困境,諸葛亮做了什麽
  • 蜀漢為何沒能統一天下,反而最先滅亡
  • 蜀漢皇朝 , All Rights Reserved